时间:2023-02-22 01:08:31 | 浏览:1022
相关通报截图
其实不只是火龙果出现了问题,近段时间火龙果、龙眼、香蕉,多批次进口水果,均有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问题水果。
随着相关新闻在网络上传播和发酵,不少消费者开始对进口水果的安全性有了极大的担忧。
其中不乏有消费者提到了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为啥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我们还要进口水果?
作为一个农业人,本着不传谣、不造谣,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前提,我来给大家科学客观来
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进口水果?”这个问题我们得循序渐进地聊一聊
我国是一个水果生产大国,近年来市场端部分水果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水果滞销的问题也是常有发生。
所以即便刨除疫情因素的影响,之前国内也会有人觉得为了保护国内水果市场,就应该停止从国外进口水果。
实话实说,持这种观点的朋友不是少数。
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理所当然,并非“理所当然”。
我不否认个别进口水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部分国产水果的销售,但是进口水果并非国内水果产业负面问题的“因”。
客观地说我们进口水果的原因有很多,但可以归纳为两点
第一是为了平衡和维护国与国之前的贸易合作关系,这一点很重要,但我作为一个农业人对此不和大家细聊。
我要和大家重点聊的是第二条——需求。
我国进口水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首先是高端农产品,这类农产品的品质好、售价高,目标客户是对高端农产品有需求的群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越来越强,就农产品而言高消费群体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而国产的高端农产品,在多种因素影响之下,不能满足高消费群体的需求或是高消费群体不认可、不愿意购买国产高端农产品。
如此国内市场就有了对国际市场高端农产品的需求,另外进口高端农产品好销售、挣得多,消费者和销售者都乐得其所。
再者是我们不够的农产品,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还有些水果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但依然有部分水果“不够吃”,对于这类水果,国内市场就有需求。
比如说香蕉和椰子以及被爆出涉疫问题的火龙果,都是因为“不够”消费,才会从国外进口。
其次是我们没有的农产品,这类农产品又可以分为两小类,其一是我们自己不能种植生产的水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榴莲;
其二是特定季节上我们没有的农产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冬季的进口车厘子。
接下来我们再谈
首先,即便是在疫情因素影响之下,该有的国际贸易合作关系还是要平衡和维持,该有的对进口水果的需求还是依然存在。
不能说因为疫情,我们就不做买卖了,因为疫情对进口水果有需求的消费者就不吃进口水果了。
其次,我们对进口水果的检疫检测极为严格
事实上,一种进口水果,从其原产地到国内消费者手中,需要经历检疫检测流程可谓相当严格。
首先国外出口商在水果离岸前进行自检自测,新冠病毒是必检项,只有抽检合格的水果才会获准出口。
不用担心他们自检不受约束或是在运输途中水果被污染,因为在进口水果进入国门时,海关会对进口水果进行进一步检测和消毒,若检出新冠阳性样本,则该整个批次的水果都会被销毁并且停止国外出口商的出口权限,因此即便是为了利益,出口商在出口之前也会进行严格的检测。
若抽检合格,通过海关的水果在入库之前,还要进行检测和消毒。
这还没完,入库合格的水果,在进入市场销售前,一级批发市场以及二、三批发市场均要对进口水果进行检测。
所以一般情况下,能到消费者手中的进口水果都相对安全。
聊到这里大家一定会问:检测如此严格,涉疫火龙果、龙眼、香蕉的通报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其实这一点恰巧反映了多次检测的严格性和必要性。
因为一个批次进口水果的总货量非常大,各检测环节只能进行抽检,因此就有可能出现涉疫水果通过检测的问题。
而进口水果分销后,再多次的检测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涉疫水果流入消费端。
就以近期涉疫火龙果为例,安徽亳州、河南开封并非是在火龙果进入市场时自己检测出了问题而是因为接到“湖北省汉川市、应城市发现一批从越南进口的红心火龙果部分货品及外包装核酸检测阳性”的通知后,立马对同批次的火龙果进行了检测、销毁和追踪,并及时发布了处置情况通报。
从各方处置情况通报来看,与湖北汉川、应城同批次的火龙果流入各地市场后检测均为阴性。
也就是说进口水果在国内流通过程中,只要有一处检测出现问题,那么同批次水果整体都要进行检测追踪。
还有两个问题我要和大家讲清楚
其一,大家之所以会认为进口水果涉疫问题“频发”,是因为每个中国人对疫情防控的重视,有相关新闻爆出后,我们的关注点就都集中在这里。
而事实上从疫情开始到当下,涉疫批次水果、问题水果与我们进口水果的总批次、总量相比,微乎其微。
其二,去年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就对相关问题做过科普解读。
他指出进口水果核酸检测呈阳性,有可能是活病毒,也可能是死病毒或者病毒的片段, 不一定代表有传染性;我国从进口食品中检测出核酸阳性,绝大部分属于轻度污染极少数属于重度污染,只有那些长期重复接触污染的人才有可能造成污染,消费者在购买食用进口水果时只要注意手卫生,吃水果前用流水清洗,应该就不会有感染的风险。
所以总得来说,片面武断地讲疫情期间要停止进口水果,是因噎废食的行为。
当然,疫情防控在任何时候都是重中之重,如果真有消费者担心,那完全可以自己不吃、不买。
但切记千万别造谣、传谣制造恐慌,这对疫情防控工作极其不利。
喜欢有关三农,农业、种植、农村生活、植物科普等类型的文章,那请关注、点赞@依农看天下会把我了解的、学到的、看到的持续分享给大家。
原创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赘述不详,欢迎探讨!
相关通报截图其实不只是火龙果出现了问题,近段时间火龙果、龙眼、香蕉,多批次进口水果,均有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问题水果。随着相关新闻在网络上传播和发酵,不少消费者开始对进口水果的安全性有了极大的担忧。其中不乏有消费者提到了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吃货福利时间到!我们每天都在吃水果,可是你知道吗,其实身边的很多水果并不是我国自产而是进口的。那么哪些是进口水果呢,我们什么时候该吃哪种水果,而这些进口水果又该如何挑选,接下来一起来看看!进口水果/春时令吃什么橙4月份的进口橙最多,分别来自
来源:健康时报网健康时报根据各地通报不完全统计发现,内蒙古赤峰市,浙江杭州、绍兴、台州、丽水等多地进口水果、外包装、或水果店环境标本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资料图片。水果超市。图片来源于新华社1月6日,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在对某商户从河北高碑
(健康时报 齐钰)2022年1月2日“金华开发区发布”消息,2022年1月1日浙江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对秋滨农贸市场水果5号摊位进行抽样核酸检测时,检出1份样本(火龙果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最近10日以来,除了进口冷冻肉类、海鲜等被检出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进口食品的喜爱愈演愈烈,“洋奶粉”、“洋水果”、“洋快餐”等占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而近期国家质检总局更新的《获得我国检验检疫准入的新鲜水果种类及输出国家/地区名录》最新版本,对国内进口水果有了明确的界定。那么,
9月22日一则“一批自新西兰进口的猕猴桃涂抹样标本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消息引发关注,进口水果到底还能不能吃,怎样吃才安全,请听专家详细讲解。吃了受污染的水果会感染新冠吗?水果和冷链食品不一样,水果不能长时间冷冻或不能冷冻,加之其所处的
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曹磊连日来,全国多地相继发生进口火龙果、龙眼等水果核酸阳性问题。这也提醒广大市民,进口水果还是存在着携带新冠病毒的风险隐患。春节临近,水果是家家户户消费量最大的年货之一。疫情之下,武汉人身边的进口水果能放心吃吗?极目新闻记
来源:浙江之声浙江省疫情防控冷链食品物防专班今天(0105)发布关于加强进口水果管控的公告。具体公告如下: 根据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和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有关规定,现就进一步加强进口水果闭环管理的
吴尊友称食用进口水果没有风险【吴尊友:国内继续销售进口水果,进口水果不会造成新冠传播流行】吴尊友表示,在进口水果的存储、运输过程中,温度不低,但也不会很高。如果这个过程中有污染,病毒在这种温度的存活时间为7-10天。此外,检测核酸阳性的进口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1月20日,海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疫情防控期间进口水果安全消费提示,提醒广大市民莫惊慌、进口水果选购要提防、疫情信息要关注。海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提醒广大市民,购买水果要到正规的超市或市场选购,不要购买来源不
新眸消费组作品撰文|亚婷编辑|栖木不起眼的进口水果,正在铸就一门大生意。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市场价4-5元/斤的进口香蕉和2-3元/斤的国产香蕉,除了外在个头存在明显差异外,口感和新鲜程度等其实差距不大;国产高档红富士市场售价为6.8元/斤
2022年,是疫情爆发以来水果贸易最艰难的一年。但对于高端水果消费者来说,对进口水果的追捧丝毫不减。根据近日食土商会水果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累计进口价值146亿美元的水果733万吨,进口量和进口额分别增长4%和8%,创历史新
近日,多地检出阳性火龙果。购买进口水果要注意什么?怎样吃才安全?浙江疾控中心专家为您详细讲解。进口水果怎么传播新冠病毒?目前境外多为高风险地区,疫情较为严重,由于病人(或无症状感染者)在劳动作业过程中污染了水果及外包装,病毒会浮在其上面。新
来源:央视财经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是热带水果和进口水果的销售旺季。就在22日,江苏无锡市梁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通报称,1月21日,梁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进口食品开展常态化监测中,发现一份进口车厘子内表面核酸检测呈阳性。01 江苏无锡一份
来源:人民网人民网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孙红丽)1月12日,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微信公众号发布消费提示称,近期,全国多地相继发生进口火龙果、龙眼等水果核酸阳性问题,表明进口水果存在携带新冠病毒的风险隐患。特殊时期,请广大消费者增强自我防护